仲春時節(jié),長沙寧鄉(xiāng)大地到處群花吐艷,桃紅柳綠。4月16日,筆者來到長沙寧鄉(xiāng)市回龍鋪鎮(zhèn)回龍村看到,回龍垸一派勃勃生機。公路田邊、荒坪菜地綻放的紫云英、油菜花、蘿卜花和各色野草花如霞似景,點綴著平整如鏡的水田旁。
“打田的拖拉機、插秧的插秧機、治蟲的無人飛機、收谷的收割機等所有農用機械我一樣不缺,這樣雇工就可減少了,用工工資就少了很多,一年的收入就更大了,2018年收入我想要突破20萬。”正和妻子一起操作插秧機的回龍鋪鎮(zhèn)回龍鋪村種糧大戶夏文武指著一大片農田對筆者說。
據了解,2018年夏文武流轉了280畝土地用來種植雙季稻。夫妻倆告訴筆者,2018年的早稻種是由市農業(yè)局提供的新品種,再有一周時間,他們的春耕就能完成了。機械化的插秧作業(yè),讓夫妻倆生產效率提高,產業(yè)收益也逐年增加。
筆者從寧鄉(xiāng)市農業(yè)局了解到,2018年全市早稻種植面積有74萬畝,晚稻種植面積預計在84萬畝左右。跟往年相比,2018年全市生產方向也做了部分調整。據市農業(yè)局副局長羅德輝介紹,在種植業(yè)結構調整方面,主要做了兩個方面的工作,*是推廣優(yōu)質稻與市場對接,另一個是搞了一個9.92萬畝的結構調整,不再種水稻,種植其他經濟作物,兩方面均符合農業(yè)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
相關新聞更多
新聞關鍵字: 種植業(yè)